赵尔侠
王鼎钧老先生说,故乡离他万水千山,而文字让他生出翅膀。带他一遍遍返回故乡。
从1992年到2009年,王鼎钧老先生用17年的时间完成了《回忆录四部曲》,分别是《昨天的云》《怒目少年》《关山夺路》和《文学江湖》。该回忆录是一套糅合了历史的真与文学的美的艺术宝库,属于“大乡愁书写”。
兰陵,是鼎公散文书写的精神原乡,如果鼎公后来的书写是滔滔之大河大江,而兰陵就是源头的那一眼清泉。那眼泉在鼎公的心里,愈历久愈弥新,愈甘甜清冽。
兰陵有悠久的历史,厚重的文化底蕴。
鼎公于1925年出生于兰陵的一个传统耕读之家,将兰陵酒带到美国旧金山“巴拿马万国博览会”上并获得金奖的人就是鼎公祖父王翔和先生。渊源家学的独特的地理社会环境,使鼎公受到了中国传统私塾教育,又深受父兄家族及外来文化的影响。中国传统文化对鼎公的影响,在《回忆录四部曲》里多次呈现,该书体现了大量的中国古典文化元素,比如诗词。
展开剩余73%鼎公以文学书写怀乡情绪与见闻,是百年来中国人生命历程的感性呈现,因此鼎公被称为“一代中国人的眼睛”。鼎公的散文里既有儒家的入世情怀,也有庄禅的空灵智慧,章节里、字句间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基因。
身处异国他乡,鼎公的散文体现了一位海外华文作家的文化返乡之旅。有人评论兰陵是王鼎钧先生的灵魂,而我觉得,是兰陵深厚的文脉在先生这儿得到了发扬和传承,兰陵文化魂魄铸成了老先生坚实的根脉。
用文字返乡之旅的第一站,鼎公写了“吾乡”,他先写了家乡兰陵镇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之美,鼎公写道:“尤其是春末夏初麦熟的季节,原野放射着神奇的光芒,自以为看见了人间的奇花异卉。唉,必须田里有庄稼,必须有成熟的庄稼,那大地才是锦绣大地”,自然环境和位置描写篇幅不是很多,鼎公把更多笔墨留给“吾乡”的另一片土地——文化厚土。在该部分他细细梳理了兰陵地方的历史文化名人,他写道:“兰陵出过很多名人,查记载中国古代名人年表的专书,找出汉代三人,晋代一人,前五代二十八人,隋唐十三人,其中三十九人姓萧,占百分之八十七”因此,我以为,细读《昨天的云》等于跟着老先生上了一堂鲁南地区历史文化大课。
对鼎公影响较大的乡贤,汉代的“二疏”,即疏广疏受叔侄。鼎公写到“我用毛笔写正楷,把二疏的传记抄下来,贴在座右,幻想古人的音容笑貌,进退举止,多年以后,我在外模仿他们的轻财尚义,也曾把他们的事迹写成广播剧本”。显然“二疏”的事迹给了鼎公很大的启示和教诲。
梳理兰陵文化当然不能错过荀子。鼎公写到“兰陵为晚年的荀卿提供了著述的环境,是这个小镇对中国文化的最大贡献,兰陵也沾了这位大儒的光,在战国之世就光耀史册,垂名千古”,除了书上文字记载,鼎公又写了荀子墓,鼎公记忆清晰,读这些文字的时候,我回想起去荀子墓游学的情形,我所见与鼎公的文字并无二样。鼎公把荀子墓和萧氏墓做了比对,萧氏墓我也去看过。鼎公写荀子文化对他的影响,他写到“后来,我仍受了荀子一些影响,那是我四十岁以后的事了”。
对于兰陵的文化,鼎公还专门提到了《金瓶梅》一书(当然,这是有争议的),称为“兰陵人有一大意外收获”。言外之意也颇为骄傲。
虽然离开了故土,漂泊台湾海峡,后又定居美国,老先生仍不改一口浓厚的乡音。在其心底念念不忘的依然是生他养他的故乡——临沂兰陵。在纽约法拉盛社区的寓所里,老先生常常拿着放大镜读中国地图,有时会读一个上午:“中国在我眼底,中国在我墙上。山东仍然像骆驼头,湖北仍然像青蛙,甘肃仍然像哑铃,海南岛仍然像鸟蛋。外蒙古这沉沉下垂的庞然大胃,把内蒙这条横结肠压弯了,把宁夏挤成一个梨核。”在中国地图面前,王鼎钧老先生正看反看,横看竖看,“看疆界道路山脉河流,看五千年,看十亿人……”
鼎公写离家、写他自己的求学道路。同时也写那时私塾里传出的琅琅读书声。
“我一口气奔了五里路才回头,已经看不见兰陵。回想起来,离家这一幕还是草率了。这等事,该有仪式,例如手持放大镜,匍匐在地,一寸一寸看。”
……
读《昨天的云》等于跟着王鼎钧老先生。把民国时期的兰陵大地上的风物人情重新经历一遍。
发布于:山东省众和配资-兰州配资平台-配资平台软件-配资网上炒股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